【文君专栏】语文教学设计的收与放
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变色龙 实录 【文君专栏】语文教学设计的收与放

【文君专栏】语文教学设计的收与放

2024-07-12 02:10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一、演读,分角色读人物对话,揣摩人物形象。

学生们很踊跃,把人物对话读得可圈可点。通过聚焦对小狗的称呼变化,学生都能读出警官的“见风使舵”和“阿谀奉承”。这里我在“无疑处设疑”:“为什么警官一会儿说要脱大衣,一会儿要穿大衣呢?”有学生说是因为天气变化太快了。果然是一望无知之处啊。等等学生,看看有没有不同意见。很快,有学生的手举起来:“这里是写他慌乱紧张的心理……因为穿脱大衣之前都是听说狗可能是将军家的。”学生点头表示认可。其实更精准点,应该说这穿脱大衣的动作是人物对自己慌乱心理的掩饰。

二、寻读,圈点勾画警官的其他描写,完善人物形象。

引导学生聚焦警官的外貌、神态、动作的描写进行圈点勾画,思考其妙处。课堂上等等学生,学生果然有了更多发现。“新大衣”、“挤进”、“微微向左一转”、“咳”、“拧”、“含笑的温情”、“裹紧”……这些原本被忽略的语言点,开始在学生的眼睛中复活,绽放。人物的装腔作势,官味十足也被发掘出来。

三、比读,比较删改的几处文字,关注社会背景。

我删除了首段的“一片沉 静”的广场、结尾一处改为“那群人就对着奥楚蔑洛夫哈哈大笑”,让学生将改文和原文比较不同。通过改读,学生很容易发现了当时社会不仅经济衰败萧条,而且“看客”众多,和《孔乙己》笔下的围观者一样,都无聊麻木,趋炎附势。我顺势引导,看来这部小说不仅是批判一个人,更是批判一群人。可仅仅是批判着一群人吗?学生陷入沉默。

四、创读,如果你是奥楚蔑洛夫,说说你的选择。

一石激起千层浪,学生们的思维又活跃起来,连着几个学生都做出了和警官一样的选择,但也有不同。有一位大男孩起来说:“我就要秉公办案,将军哥哥也要给点赔偿的!”问问学生吧,你们怎么看?“好吧,那你明天就要下岗了!”“将军哥哥肯定不会善罢甘休,会报复你的!”

我又开始“无疑处设疑”:“说不定将军哥哥是个公正仁义之人呢?” 学生更不买账了,纷纷说:“他虽然人没有出现,但人们对他家的狗都害怕又恭敬,说明他肯定不是什么好人。”“如果他是好人,那警官又何必这么累的变来变去呢?”终于,通过还原法的创读,学生思维更进一步,明白了“作者原来更要批判的是当时沙皇统治下权力至上,专制残忍的社会现实”。

课上完了。但我自己并不很满意,尤其是第三个“比读”环节,总感觉学生思维不够舒展,学得不够主动。另外,说好的“小说语言风格”,也并没有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归纳。我知道,这都是教师设计的不足。那问题出在哪里了呢?

一直想着这节课如何改进。直到我无意中看到了徐杰老师的《变色龙》实录课。徐老师说这节《变色龙》还是2014年的课,但于我而言,依然如获至宝,受益良多!

课堂伊始,徐老师让学生“用一组数量短语概括小说任一内容”。他给了示范,如“一片沉静的广场”。趣味又灵动,学生们发言活泼生动,涉及了小说的人物,事件,细节,在互相补充中完成了整体感知。

接着,徐老师抛出了主问题:“文章多处写到了‘变’,你能说说你的发现吗”?同样,老师先给了示范,如“警官对小狗的评价之变”。

这个问题极有张力,在学生的发言中,提到了“穿脱大衣之变”、“群众人数之变”、“人物神态之变”、“狗主人之变”、“手指头之变”、“赫留金的语气之变”……简直精彩纷呈。尤其见教者功力的是,徐老师在几个点都及时进行了追问,比如“穿脱大衣之变”,又引导学生勾连了“裹紧”的细节,品出人物落荒而逃的形象;“群众人数之变”,又让学生想象结尾如何续写“群众”呢?进一步品出观者的无聊麻木;比如,“赫留金的语气之变”,他让学生想象一下赫留金最后还会说什么吗?得出他已经没有说话的必要了,更见权力的杀伤力……在充分的追问中,始终把学习的舞台给学生,学生学得主动而有趣味,自然而层层深入。

接着,徐老师又抛出一个好问题:“在这么多变化中,哪一个‘变’最好玩呢?”学生都觉得警官的变化最好玩,于是教者节选了人物典型的语言变化分组读一读。此处,徐老师小小展示了一下自己的范读功力,真是“戏精”上身,功力深厚,令人赞叹。读完后,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自主归纳了小说艺术手法:夸张、对比。可谓自然天成。

最后,让学生“猜一猜,哪一处‘变’是作者极力要表现的?”自然得出了“变色龙”的人物形象。并通过补充“变色龙”的资料,巧妙地让学生明白了“变色龙”也是一个可怜虫,他的变色是为了适应环境,保护自我。明晰了小说的社会批判意义。

在第二个班上这一课时,我尝试用了徐老师的课堂设计。果然,学生学习得更加主动,课堂不仅更有趣味性,更有逻辑性,而且更有思维的层进感。

一课两教上完了,我心里也有了答案。

语文教学设计,自然应收放结合,收放自如。“收”体现着教者过程设计、活动组织之妙;“放”更需要有生本理念、思维爬升之美。我以为的学生为本,其实还远远没有做到。教学设计程序化明显,常常在不经意中,上课只是为了要完成自己的教学流程,却从没有想到,如何让学生在文本中来回走动,自主发现。

这两节课的教学尝试与反思,也仅仅是学习的开始……

作者简介:严文君,江苏省镇江市骨干教师,中学语文高级教师,青春语文工作室成员。曾获江苏省“蓝天杯”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,江苏省镇江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,新区语文优质课、基本功大赛一等奖。教学格言:读写融合,以学为本,追求有温度的语文课。个人公众号:文影随君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【本文地址】


今日新闻


推荐新闻


CopyRight 2018-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-3